夏日午后的囫囵吞枣蝉鸣像团浸了蜜的棉絮,黏在老槐树上不肯散。弟弟我蹲在门槛上剥毛豆时,吃西看见弟弟抱着半个足有十斤重的夏日西瓜从巷口冲回来,红T恤被汗水浸得发亮,启示黑葡萄似的囫囵吞枣眼睛里全是馋虫。“姐!弟弟妈切的吃西瓜瓤比蜜还甜!”话音未落,夏日他已把西瓜往石桌上一墩,启示抄起块就往嘴里塞,囫囵吞枣连瓜籽都没吐,弟弟汁水顺着下巴滴成一条小银线,吃西在青石板上洇出朵小小的夏日红梅花。
“囫囵吞枣”里的启示童年西瓜:当成语照进生活
“慢点吃!别跟那‘囫囵吞枣’似的!”妈妈端着碗筷从厨房出来,话音刚落,弟弟已经把半个西瓜啃得只剩个光溜溜的瓜皮,瓜皮上还沾着几粒没吐干净的籽。他抹了把嘴,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妈妈:“姐,‘囫囵吞枣’是啥?是不是说西瓜要整个吞下去?”阳光斜斜落在他鼻尖,映出几粒晶莹的汗珠,我望着他那副认真又懵懂的模样,突然想起课本里那个“吃枣不嚼,噎得发慌”的典故。

老祖母的西瓜哲学:从典故到成长的味觉课
那年夏天我才八岁,弟弟五岁,正是把“囫囵吞枣”挂在嘴边的年纪。记得小时候乡下没空调,午后吃西瓜是顶重要的事。老祖母总说:“好瓜得慢慢嚼,就像做人得细品滋味。”她自己吃西瓜时,总会把红瓤掰成小块,用银勺子轻轻刮着吃,连瓜皮上的白筋都要仔细剔掉。可弟弟偏不,他吃西瓜像打仗,抱起半个瓜就往嘴里塞,汁水顺着脖颈往下淌,他也顾不上擦,只顾着“呼噜呼噜”往肚子里咽,活像头刚找到蜜糖的小猪。
那天傍晚,弟弟突然捂着肚子蹲在地上哭。“妈!我的肚子像揣了个小鼓,咚咚响!”妈妈急得团团转,又是揉又是拍,最后只能用艾灸给他熨肚子。我蹲在旁边,看着弟弟疼得眼圈发红,突然想起他中午狼吞虎咽的样子。“早告诉你要细嚼慢咽,”妈妈的声音里带着心疼,“这‘囫囵吞枣’的道理,就是说吃东西不嚼烂就咽下去,会堵着肠胃的。你看你,瓜籽也不吐,瓜瓤混着瓜皮一股脑塞进去,能不难受吗?”弟弟抽抽搭搭地说:“我想快点吃完,跟姐姐比赛谁吃得多……”原来,他只是想证明自己的“肚量”比姐姐大。
成语里的时光胶囊:当西瓜遇见成长的滋味
后来弟弟再也不敢“囫囵吞枣”吃西瓜了。他学着老祖母的样子,把西瓜切成小块,用牙签插着吃,甚至会把最甜的瓜瓤先喂给妈妈。有次我故意逗他:“现在还能吃成小猪吗?”他红着脸摆手:“不行啦!妈妈说‘囫囵吞枣’会生病,吃西瓜也要‘细嚼慢咽’,才能尝到甜汁的好味道。”那天的西瓜,他吃得格外认真,每口都要嚼上二十下,连籽都吐进专门的小碟子里,瓜皮都码得整整齐齐,像块精心雕琢的艺术品。
如今每次吃西瓜,我总会想起那个蹲在门槛上啃瓜的小身影。“囫囵吞枣”这个成语,本是形容读书不深入、不细嚼慢咽的,却在那个夏天,以最生动的方式教会了我们:生活里的好滋味,从来都需要慢慢品。就像弟弟后来捧着半碗米饭慢慢咀嚼时,眼睛里闪着“原来如此”的光——那是童年里最珍贵的味觉启蒙,也是成语与生活碰撞出的奇妙火花。
如今弟弟早已长大,可每次切西瓜时,他依然会把最甜的中心那勺留给妈妈。有时他会笑着说:“当年要不是那碗艾灸,我还不知道‘囫囵吞枣’原来藏着这么多道理呢!”阳光穿过窗棂,落在他专注的侧脸上,像极了那年夏天,那个捧着西瓜、满脸红瓤的小馋鬼,只是如今,他已懂得了细嚼慢咽的意义,也明白了:好的故事,就像好的西瓜,要慢慢品,才能尝出岁月里最甜的滋味。
顶: 4428踩: 1






评论专区